
上海城市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創始人 袁東華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新老朋友:
中房學帶領下的房地產估價行業已經走過30年了,正面臨著新形勢的挑戰。如何面向未來轉型發展,總結過往的經驗,對指導今后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我公司如何從單一的評估業務,轉型到咨詢領域的歷程作匯報。
上海城市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成立,從估價起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靠天幫忙,估價業務非常充沛,發展順風順水,比較平穩。隨著時間的推移,評估業務日益減少,市場出現了粥少僧多,競爭加劇的狀況。為了生存和發展,十多年前公司開始拓展與估價關聯度較高的房地產咨詢業務,譬如借助互聯網的興起,2008年建設了房地產價格自動評估系統。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外資外商在上海活躍度較高,為此,公司陸續開展了為外資提供房地產開發、企業并購、重組等相關咨詢服務。
2019年起,新冠疫情爆發,極大地影響了社會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估價行業抵押、征收、涉稅三大類的傳統評估,二十多年來占據著機構超過半壁江山的業務也出現了江河日下、市場萎縮的嚴峻形勢。面對困境,出路在哪里?公司內部經過討論,學習了行業協會在年會交流時提出的房地產評估向市場化、專業化、咨詢化方向轉型發展的要求,結合上海發展戰略,在公司CEO詹運洲的倡導下,于2021年4月組建了“四個中心”。通過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全面介入和深化房地產咨詢的服務,實現了公司從主要從事房地產評估,轉而成為評估和咨詢雙輪驅動的一家綜合性專業服務公司。
開展咨詢業務后,公司的業務空間和市場邊界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拓展,同時面對陌生的領域,困難和挑戰也是非常大的。咨詢業務的特點就是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具備跨專業和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并充分發揮人才專長,完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些路徑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筑高地,發揮優勢
“四個中心”的成立,為公司開展房地產咨詢業務開辟了四條新賽道,如何在賽道上策馬揚鞭,爭取好成績,無疑駕馭駿馬的騎手,即人才是關鍵。為此,公司充分發揮“四個中心”一班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各自的賽道上奮進前行。同時,為適配咨詢業務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站位高、格局大、視野寬的職業素養,公司采取了廣招人才的積極舉措,從高校和社會上吸收高學歷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青年才俊充實公司的咨詢隊伍,對人才的重視、引進、培養,為公司咨詢業務的開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也為公司構筑人才高地創造了條件,積蓄了力量。同時,利用多年來公司參與了上海發展頂層設計的一系列項目和課題,譬如“十五五”城市更新目標、思路和重點舉措研究等形成的成果,組成CEO詹運洲和“四個中心”負責人領銜的宣講團,深入社會企事業單位、工業園區、市區、街鎮政府機構和責任部門進行宣講,從而取得鍛煉隊伍,擴大公司影響,拓展咨詢業務市場,打通獲取各類咨詢項目渠道的積極效果。
二、加強學習,放眼國際
咨詢行業是個知識密集型的領域,對最新的世界發展前沿知識有著迫切學習、掌握、運用的需求。為此,公司“四個中心”的同事,近年來頻繁在國內外進行走訪學習交流:去新加坡考察工業園區,去日本交流城市更新的先進經驗,到北京二度參加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去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學習交流,業內同行交流互鑒。
正是在這種頻繁的“走出去、請進來”開放式的交流過程中,打開了公司員工的眼界和思路,讓他們在開展城市更新和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具體工作中,可以對標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出色地完成咨詢項目。
由于系統全面開展了咨詢方面的新興業務,激發了員工對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內生動力,公司也正在逐步向學習型組織的目標邁進。
三、聚焦政策,踏準節拍
近年來為抵御疫情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的政策,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產業更新、數字經濟等方面均有體現。我們認為這些政策的出臺,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形成了當今社會經濟建設和民生保障的主流。公司的“四個中心”與這些政策有高度的契合性,應該而且必須主動融入主流、服務主流。
僅以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為例。2022年6月上海疫情全面解封,針對疫情期間的重災區——城中村,上海市政府即刻提出啟動城中村改造的工作。同年7月,公司接受了上海市房管局的委托,對上海市所有的城中村進行排摸調查,經員工的集體努力,冒著上海連續38度以上的酷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圓滿完成了任務。在摸清城中村家底的基礎上,協助市局制定了上海城中村改造的行動實施計劃。從專業咨詢的角度,公司還編寫了城中村改造的全流程閉環路徑圖。
總之,開展咨詢業務一定要聚焦政策,緊跟政策的節拍,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國家政策就是“時”。
四、前瞻布局,著眼長遠
當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低碳、ESG等新興產業正在全社會蓬勃興起和開展。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到這一重要的社會發展趨勢,并積極地加入到這些新興產業的進程中。
盡管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新興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離完善成熟尚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認為,既然這些新興產業代表了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就應該為未來著想前瞻布局,提前介入,堅持長期主義的理念。在前面提到的多項新興產業領域,我們公司都有涉足和參與,尤其在數字化、綠色低碳方面。這里,我舉兩個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數字化系統和“雙碳”評估的例子。
2020年,上海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公司瞄準數字經濟這一新興市場,在多年前瞻性布局和持續耕耘的基礎上,在這領域加大投入。2021年還專門成立了數字化應用中心,逐漸形成了公司數字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全面融入公司各項主營業務的良好態勢。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三大工程等事關國家戰略和上海重點的領域里完成了各類數據大屏和信息系統達數百項。譬如“上海市城市更新信息系統”“上海市城中村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農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等,為行業開辟了一條數字經濟業務領域的全新賽道。
同年,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國家戰略,預計國家每年投資規模2-4萬億元。而氣候投融資是“雙碳”承諾實現的重要支撐。2022年8月,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九部門公布了上海市浦東新區等23個城市和地區獲批國家級氣候投融資試點。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的領導和組織下,公司會同復旦大學綠色金融所等幾家單位,在氣候投融資產學研、數據能力和標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努力盡快掌握新核心生產要素——數據和算法。
為響應國家號召,公司近年來持續關注“雙碳”領域的前沿動態,聚焦雙碳咨詢、碳管理和碳能力建設等三大板塊,積極開展“雙碳”相關業務,助力國家和地方雙碳目標的實現。為此公司還組織多名員工考了碳排放交易員和碳稽查員的資格證。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國家戰略,潛在的市場和業務前景十分廣闊,公司目前正在深度參與上海浦東新區投融資的試點項目,努力拓展與“雙碳”有關的評估咨詢業務,爭取為行業趟出一條路來。盡管這個領域從前沒有路,但我們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最后,借此機會,作為一名行業老兵談兩點期許:
一、30年前我們行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開始起步,俗話說“三十而立”,可以說經過30年風雨洗禮,我們的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像行業內的領先企業“永業行”“國眾聯”等都達到了千人以上的規模。當然,行業整體繁榮的景象,應該是像亞馬遜雨林一樣,是一個既有參天大樹大象起舞,也有天涯芳草螞蟻雄兵,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生態世界,大小機構在行業內都能占據一席之地,和諧共生、共同成長。
二、站在行業發展后30年的入口,我們完全有信心以更高的起點邁出攀登更高目標的腳步。期待行業的各家企業,不但要保持多年來持續有效的線下溝通交流,還要加強各自公司網站和公眾號的建設,借助互聯網平臺,以月月新、日日新的面貌分享各自在開展業務方面的資訊,互鑒互學,共同進步。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正值青春勃發而立之年的行業,明天一定會發展得更加美好。